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特异功能开发术
返回上层
当前位置: > 智慧 > 书籍 > 特异功能开发术 >

39.培训感觉能力之前要做的逻辑思考练习

来源: 时间:2015-07-24 22:30 作者: 点击:

 

在培训自己的感觉能力之前一定要做一些逻辑思考练习。为了避免幻觉,想介绍一些让思考适应事实的培训手段:四个练习:1.感觉、观察和记住一种现象,比如太阳下山时的天气…2.可以用已经了解的事情做这个练习…3.适合比较没有主意的人…4.尝试回忆昨天碰见的一个人…

培训感觉能力之前要做的逻辑思考练习


- RudolfSteiner- 

让思考适应事实 

 
如果要培养一种既能治病又能创造的思考,就需要只思考一件事情,而思考这件事情多样性的转变过程,就像大自然一样。为了让思考得到活力,我们需要思考自然的形成和转变过程。也可以思考一些制图学的变动过程(不是思考它的规律)。当获得了一种健康的思考方式之后,我们也就有了做高级感觉练习的基础条件。 
 
扩大我们对精神灵心范围的感觉(直觉)不能随便,没有根据是有危险的。因为我们普通的思考不够稳定,不够具有事实。物质的生活中我们的思考从物质得到修正,可是在灵心的范围中没有物质修正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有高级感觉(直觉)就非常容易迷路或者依赖某种力量,就像睡觉时梦里的那种思考一样。这是要避免的。所以在培训我们自己的感觉能力之前一定要做一些逻辑思考练习。 
 
为了避免任何依赖,我们在接受精神灵心的感觉之前必须让物质上的感觉获得独立性。那么,感觉的独立包括什么呢?那就是,很多本来感到自己属于什么的感觉都需要失去,然后我们真正需要的是:
1、需要自己独立思考;
2、做事不要依靠任何条件;
3、需要脱离对社会和环境的追求;
4、需要感觉和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作用。

在物质方面达到之后,还要在情感灵心和精神方面达到,才可以进入精神的直觉,同时不受伤害。 
 
下面的练习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适应事实。比较适合做逻辑思考练习的,是精神科学研究出来的内容。可是为了达到思考练习的目的、为了不要迷路,一定不要相信这些内容,而只要靠逻辑来思考它。 
 
还有另一种手段让思考适应事实,就是通过有意识地感觉和观察得到的思考。我们心理灵心(思考、情感和意志)的感觉能力从物质生活得到限制,从精神得到扩大。 
 
如果认为我们思考的内容是自己的头脑造出来的,就很难发挥有活力又实际的思考。我们需要感觉到所有事物(包括大自然)已经包含了能形成这些事物的思考,只因为它包含了思考(规律),才能形成根据这个思考的形态、功能等现象,就像机器也包含发明家的思考一样。如果没有发明家的思考,产品也不可能形成。同样,如果植物的结构没有包含思考,它也不可能形成。不这样思考的话,有的人在做实验来说明宇宙形成的过程时往往会忘记:还需要一个有主意的人来进行这个实验才行。那么,宇宙的形成又是根据谁的主意呢? 
 
只因为世界的事物包含思考,我们才能通过观察这些事物得到想法、才能去学习。宇宙中所有的过程都是根据思考而发生,只是这些思考不是在头脑才造成的,而是被头脑所反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思考是精神的象征。为了让思考在习惯之外(思考模式之外)的范围变得实际,为了避免幻觉,我在这里就想介绍一些让思考适应事实的培训手段: 
 

第一个练习:感觉、观察和记住一种现象,比如太阳下山时的天气。

隔天再感觉和观察同样的现象。每次感觉和观察到的都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可是它的状态都会变,而且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关键的。在观察过程中不要结论或者判断。结论只会让思考脱离事实。最好是去感觉和观察自己还不理解的事情。这样能学到的是对真理内在联系的信赖,使心理动力能联系到宇宙无形思考的最根源的道理(平常我们的心理动力受自我意识去幻觉的影响)。 
 

第二个练习:我们可以用已经了解的事情做这样的思考练习:

比如感觉、观察和记住邻居今天做的一些事情,然后就想像他明天会做一些什么事情(他做今天的事应该想得到准备明天的事)。不过不要问他。明天再看他是不是做我们前一天想像的那件事情,并把自己的思考根据事实改正。这样学到的是给我们思考一种适应事实的根据。反过来也可以观察一个人今天做的事来想象他昨天做了一些什么,后再问这个人,并把自己的思考根据事实改正。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思考联系到本来引起了做法的思考,让自己的思考和事情中的思考达到统一,使我们自己对环境的态度也慢慢地跟随着转变。 
 

第三个练习:这个练习比较适合一些在合适的时候却没有合适主意的人。

他们经常被自动或被动发生的思考过程(乱想)控制。在半个小时的休息中,他们可以学习专门思考一种事情,不允许任何跟这个事情无关的想法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平常不思考的事情最适合成为这种练习的题目。 
 

第四个练习:尝试回忆昨天碰见的一个人。

不仅要回忆他的姓名,还要回忆碰见地点、周围环境、他的穿着等等。问题是我们往往感觉和观察得不准。准确的感觉和观察是记忆力的基础条件,也可以说,只要训练观察,记忆力就会提高。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先想像那些记不清楚的因素,使人在下次很自然地就会观察得准一些。这样就有利于记忆力。 
 

第五个练习:这个练习比较适合一些因为着急地想得到结果就容易失败的人。

如果有一件要办好的事情,先要思考多种实现的手段。把不同可用的手段都思考到底之后,先不要做出选择,也不要做出决定,反而还要脱离这方面的思考。下一天就会发现事情转变了,这是因为事情包含的发展规律在睡觉时和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做了一些工作。 
 
如果不去思考多种可能,人们容易把原因和结果搞混了。如果想不到事情或者事物必须包含思考才能发展成思考的那样的结果,那么人也不会想得到为什么猴子发展成了人,而没有发展成一种爬树更厉害的动物。 
 
所以做思考练习不要靠人造的关系,而要靠不会是假造的自然过程。只有我们的思考不依赖情感、意志和任何模式,而只依靠观察和逻辑,它才会实际和自由、才会面对灵心精神范围的感觉带来的无肯定。 
 
培养灵心精神范围的感觉需要逻辑思考才能的基础,用逻辑来理解精神科学研究的内容。这样,一方面会引起直觉才能,另一方面能避免迷路、进入情感和盲目地相信幻想。所以,在这里还要提供一个精神科学研究出来的、可以当成思考练习题的内容: 
 
我们物质世界的材料和灵心范围、也和精神范围的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范围的材料在不同的状态下存在,不同范围的过程也根据不同的规律发生。物质的材料可以说是变浓或者增强的,所以就这样出现。灵心范围的“材料”或者力量还没有那么固定和具体,所以还不这样出现。它通过同感和反感起作用,我们只没有适合感觉到它的器官。精神范围的“材料”、或者说无形的思考(原象)也还没有那么固定和具体,所以也不这样出现。不过,这些无形的思考也像自然规律一样存在在精神的世界。 
 
“材料”还没有变浓、还没有形成物质状态(精神)时,它就是将能形成物质特点的规律(无形的思考)。如果我们说“这个想法在物质上还没有实现”,这实际上是说:无形的思考还没有达到物质那么浓的程度,也没那么具体。只因为物质的事物是浓缩的精神本质,人才可能通过(反射精神的)思考去理解这些东西。理解物质事物的规律就是从事物中找到属于事物的精神的无形的思考。 
 
比如说,一个发明家得到了一种机器的想法,有可能他的想法会进入物质上的具体现象(实现)。而且这个发明家反射出来的想法也就是在宇宙中本来已经存在的包括自然规律的、在精神中已经形成具体的特点,但还没有变浓的无形思考的一个方面。物理、这些自然规律等精神中的原像都是将能形成物质上表现的东西,包括从物质表现出来的特点。这都是有可能被人发现(认识到)的精神。其实,不仅由人创造的是这样的,自然的生长过程也都是这样的。比如一个种子中也存在着对整个植物无形的思考。已经变具体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这种无形的思考在植物中变成了物质上出现的,已经变具体的本能欲望等心理动力作为另一种无形的思考在动物中变成了物质上出现的,而且各个的力量造成的物质形象又能表达造成这个物质现象的在精神中的思考或原像。连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宇宙中的一种无形的“思考”变浓而形成的。都是灵心的力量根据无形的精神原道(思考)才变浓,所以在物质范围出现。 
 
只不过,精神变浓的方式有不同的:变浓后以物质的方式出现的精神(自然规律)就直接变成了物质。变浓后以构造生命的力量出现的精神让物质形成某种具体的形状,而得出来的结果才是眼睛能看见的。形成过程本身是看不见的。变浓后以心理动力出现的精神造出的情绪不会形成固定具体形状。变浓后以思考出现的精神(无形的思考或者原象)能直接地被物质的头脑反映(反射)出来并达到有意识的程度。不过,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反映得来的象征,不是精神本身。植物中的精神是形状、动物中的精神是情感、人中的精神是思考。只有在人头脑的结构中,精神(的结构)才能直接变成物质上能看见的。 
 
人不仅能学会直觉到这些还没有变浓(还没有实现)的无形的思考,人也能学会直觉到一些永远都不会变具体的、永远不会从物质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如果真正能思考这种东西,思考的能力就会得到有活力的力量来做一些平常没有能力做的事。物质主义带来的欲望只会让我们的心弱起来。 

(责任编辑:清云)

 

分享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返 回:《特异功能开发术》目录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